中國茶產業(yè)白皮書:源頭產業(yè)鏈人員結構危機
茶友網首頁 個人中心
下載APP 下載APP
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
中國茶產業(yè)白皮書:源頭產業(yè)鏈人員結構危機

  源頭產業(yè)鏈人員結構危機

  一個國家與社會的文明程度指數跟城鎮(zhèn)化率的高低相關,如火如荼的城鎮(zhèn)化建設正將中國帶入更高的文明階段,但在城鎮(zhèn)化過程中,農業(yè)人口迅速減少,向第二第三產業(yè)轉移,造成農村大量農田拋荒、大量茶園棄采。新農村建設雖好,但也難掩本質上的衰落,年輕人進城安家落戶不再回來,老宅無人修繕慢慢倒塌,等40、50后出生的那幫人漸漸逝去后,很多地方將出現空心村。前三十年的人口紅利,已逐漸變成了人口焦慮。

  以浙江新昌為例,這個全國最大的龍井茶生產縣,全縣官宣共15萬畝(衛(wèi)星實測20萬畝,浙江的農業(yè)在GDP中的占比太小,所以一般無人去吹噓茶園面積),由數十家大小茶企(作坊)+廣大茶農兼加工者組成,兩者產能比例估計在5%:95%。龍井茶加工有個特點,從以前的手工炒制或現在的機器炒制,都可以在農戶家里完成,單相電源、十平米的地方就放得下一臺炒制機和一臺輝干機。春茶季節(jié)茶農白天采茶晚上炒茶凌晨賣茶,一天之內可以將樹上的茶葉變現,縣內有兩個大型交易市場,每天的成交人數達數萬人。遵循著從1、茶農(種植、采摘、加工)2、去市場交易賣給茶商或等待上門收購3、茶商經過整理打包賣到全國各地的縱向全產業(yè)鏈模式。

  在傳統的水稻栽種區(qū),新昌幾個產茶鄉(xiāng)鎮(zhèn)卻幾乎很難看到有人栽種水稻。主要原因本地農民認為種經濟作物比種水稻強,種茶葉比種水稻收益高,而且又比較輕松,管理起來不繁雜。于是當地農民把以前種水稻的已經荒蕪的田地慢慢改成種茶樹,以至于家里吃得米都要靠買。

  這也導致茶葉實際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,不是茶葉不夠采,而是良田荒了可惜,至于到時田里的茶園投產了怎么辦似乎沒人考慮。這樣的發(fā)展趨勢站在產業(yè)角度來看視乎順理成章,但勞動力結構上看卻已是危機四伏。茶農的年齡段基本在55到75歲之間,農民沒有退休的待遇,只有干不動的概念,干的動80歲也要干,而50歲之前的70后幾乎極少有人留在農村。眼看著農村的老人們一個個過世,也看著茶園一片片棄采,負責種植管理、采摘、加工(雖有大量加工作坊涌現,但茶青采摘依舊是個問題)的這個群體越來越減少,必然會導致下游市場逐漸萎縮。隨著市場信息的越來越對稱,近10年來大量外來茶在本地茶尚未開采之前涌入市場,看似繁榮的市場,卻打破了大佛龍井原產地域保護的藩籬,無意中壓制了本地茶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
  作為中國十大產茶縣之一,雖然種植面積不是很大,但政府能搭臺百姓會唱戲,無論從產業(yè)思路、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、市場開拓等在全國同行中也數出類拔萃。但受經濟大氣候不景氣、及其他茶類對市場沖擊的影響下,中國茶市(當地茶葉交易市場名稱)成交量逐年萎縮,中高端茶品庫存較往年有所增加(高端茶的庫存增多在浙江安吉的茶葉交易市場也很普遍)。近幾年當地已經在積極破局,但我認為最大的危機還在后面,可能會在2028年前后出現(50年前后出生的那幫人老去或再也干不動時)。

  浙江松陽,浙南茶葉城,華東地區(qū)最大的綠茶交易市場,交易高峰期時每天成交量達十多萬斤。全縣12萬畝茶園(官方面積)主要集中在從麗水到遂昌之間幾十公里的開闊山谷中。全縣24萬人口有一半從事茶產業(yè),與新昌不同,松陽的茶產業(yè)鏈基本由茶農(負責種植、管理、采摘)、鮮葉販子負責收集茶青、加工作坊負責加工銷售、市場商戶負責幫外地客商找茶(只收過磅費,不賺差價),各司其職,每個群體都做自己最擅長的事。由于松陽出茶早、本地人去外省做茶的群體較大、所做的茶葉品類較全(龍形、鳳形、卷曲形的綠茶、單芽類一芽一葉類紅茶)、外來客商多,使得市場交易繁榮周期長,從而倒促了本地茶產業(yè)鏈健康有序的循環(huán)。

  但看似紅火的松陽茶產業(yè),也已經出現了制約其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最大危機。2019年春茶季,數萬河南籍采摘工被勞務中介方(大小工頭)帶到松陽,以每名采摘工1000元(含保險費)的單價向茶園主收取介紹費(2018年時為500元一個)。茶園主將采摘工人領回家后還要好生招待,并以當日每人所采茶青總價的一半作為酬勞。比如今天茶青40元一斤,某人采了20斤,一共賣了800元,茶園主要分給采茶工400元,以此類推。而這期間還要保證采摘工你家待遇不好、你家茶葉不好采等原因而跳槽,也要保證采摘工在采摘期間不出摔傷、被毒蛇咬、突發(fā)疾病等意外,不然當年就會出現收入減少或一年白干......

  這只是當下浙江兩個知名產茶縣的實際情況,采茶用工荒,也是中國各茶葉集中產區(qū)面臨的最大痛點。福建的安溪、福鼎,貴州的湄潭、黎平,四川的名山、廣西的三江、河南的信陽、廣東的英德.......往往是茶產業(yè)越發(fā)達的地方越先遇到這樣的困境。

  由此可見,源頭勞動力的短缺和斷層是未來茶產業(yè)(抑或整個第一產業(yè))發(fā)展的最大危機。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,這在茶葉制作領域的機械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,但名優(yōu)茶采摘機械領域它才剛剛開始。

  該怎么調整?產業(yè)變革是當某個產業(yè)遇到的痛點刺激它作出自我修復反應的行為。從當下起,中國茶產業(yè)必需要樹立前瞻危機感,不能再滿足于現狀,只有未雨綢繆三五年之后的事情你才能活的更久。

  10年后,隨著土地流轉制度越來越完善,一大批年輕的茶場主即將出現,少數人管理大量茶園的農業(yè)機械化時代慢慢到來。

  由筆者團隊發(fā)明的最新一代(第十代)無刀片折斷式采摘機采摘演示,可以采摘一芽一二葉,目前該技術處于全球行業(yè)領先水平。

來源:啖茶論道